|
連日來,以“保生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在海峽兩岸前後登場。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游览節在廈門剛結束,“2018保生文化祭”便在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庭園舉行開鑼式。你來我往的“保生文化”交换活動為兩岸民間交换掀起了一股熱潮,好不熱鬧!
保生托鄉愁,祈願眾安康
保生大帝的原型乃是北宋年間一名民間醫者,本名吳夲,生於福建。他醫術崇高高贵、道德崇高,深受鄉民愛戴。归天以後,閩南鄉民在吳夲家鄉漳州白礁村為其立祠泥像,尊為“醫神”“吳真人”,後世朝廷敕封為“大道公”“保生大帝”。汽車清新除臭劑,歷代帝王多為其追賜封號、擴建廟宇,保生文化從閩南逐漸傳開,明清之時傳到台灣華人整形,。
位於台南的學甲慈濟宮是一座有著357年歷史的古廟,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已有800余年歷史。董事長王文宗向記者介紹,當年鄭乐成收復台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台南,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清乾隆早期,入墾台北的福建同安縣先民因水土不平、疾病叢生,專門返回家鄉從白礁慈濟宮請來一尊保生大帝像,於大龍峒地區立廟,即是本日台北大除口臭茶包,龍峒保安宮。
王文宗說,初期台灣天然條件惡劣,瘴氣四起,從福建渡海來台墾荒的先民既遭瘟疫疾病之害,又要忍思鄉之苦,保生大帝便成為了他們在困難環境中的精力依靠。
現在,台灣各地民眾依然三重借款,年年要舉行各類保生文化祭奠活動,既是祈願康健安全,也是感念從大陸來的先民們為台灣初期開發作出的庞大貢獻。
美德昭後世,文化代代傳
保生大帝以醫德醫術為後世钦慕,被視為中醫在台灣的意味。廟宇裡常有供信眾佔卜的擲簽,台灣各地保生大帝廟裡的簽卻有很多是藥簽。藥簽分得很細,如“小兒科”“眼科”“婦科”等,處方內容可能是中藥材,科普了中醫知識,傳播了中華文化。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介紹,保安宮每一年舉行的“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動中,一項重頭戲即是中醫義診、中醫講座、中醫文物,本年還將著重表揚優秀基層醫療事情者和對醫學教诲和科研有重大貢獻的機構。
作為台灣歷史最久长的民間信奉之一,保生大帝祭奠活動還承載了大量閩南地區傳統習俗,如“纵火獅”“布袋戲”“過火”。台北“保生文化祭”熱鬧約兩月,除有傳統的祭奠儀式、傳統習俗展演,還包含古修建導覽和文物展,更是一場傳統文化嘉年華。
兩岸同本源,民眾心相連
當年福建來台開墾的鄉民將保生文化帶到了台灣,也為兩岸民間交换搭起了一座穩固的橋梁。2009年,由兩岸聯合建造的電視劇《神醫大道公》初次獲得兩岸官朴直式許可,成為首部赴台取景的大陸電視劇,開創了兩岸電視劇互助領域的多個第一。
保生文化交换,把兩岸民眾的心拉得更近。剛從廈門歸來的台南學甲慈濟宮曾老師长教師激動難掩,他終於能夠親自到漳州白礁慈濟宮和廈門青礁慈濟宮祭拜了。兩宮分別建於吳夲诞生地和煉丹處,同為台灣信眾祖廟。曾老師长教師雖是初次到廈門,卻早與大陸信眾結下了深挚的同胞情谊。他仍然清楚記得,2010年轻礁慈濟宮保生大帝像首赴台灣時,所到之處莫不人潮涌動。
每一年農歷三月十一日,台南學甲慈濟宮都要舉行“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上白礁”,就是“回到白礁”。清代時期,民眾每一年都會返回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據今後兩岸往來未便,逐漸改為在學甲將軍溪畔舉辦祭典,延續至今。“將軍溪畔,是早年福建先民登陸來台的处所。我們在此遙祭大陸祖廟,是盼後人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王文宗說。(記者 馮學知)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3日 20 版) |
|